楚天金報訊 最近隨著雨季來臨,不少地方受到暴雨襲擊,一些城市再次上演“看海”劇情,有些城區甚至出現了地面塌陷。相關調查顯示,無論是新興城鎮還是已然發展成熟的大城市,都面臨著來自地下管網的挑戰。
  新城:管網建設艱難起步
  在緊鄰重慶的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隨著一批批重慶開發商入駐,曾經的小山溝蘇馬盪成為繁華的新城。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急速擴張,一些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多年來,鎮上幾萬人的生活都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直排,如今,原本清澈的河流成了臭水溝。謀道鎮書記王智說:“污水直接流入長江,對整個長江中下游都造成污染,所以我們今年將把蘇馬盪開發的資金用來改造老集鎮,準備今年年底啟動老集鎮污水管網的改造。”
  事實上,不僅是謀道鎮,利川除城區以外,下轄12個鄉鎮幾乎都沒有地下管網建設。在離城區不遠的涼霧鄉,剛剛建起了一個污水處理廠,集鎮的管道也才剛剛接通。污水處理廠邊上的馬前河是清江的上游,直到今年以前,涼霧鄉上萬人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利川市長張濤說,這是市政府自己投資的項目,一共花了3700多萬。
  據張濤介紹,利川現在採取BT(建設-移交)模式,就是由投資方來墊資,項目建成後政府分三年再回購,以此減輕政府資金的壓力。按照計劃,利川12個鄉鎮都要分期分批改造和興建地下管網,資金壓力很大。
  隱憂:舊賬未還新賬又來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萬敏,經常給一些中小城市和鄉鎮做建設規劃。他發現,在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城鎮中,基礎設施系統配套始終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缺陷,普遍偏重地上而忽視地下,對於小城鎮地下管網的家底似乎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清。萬敏認為,中小城鎮首先面對的是能不能建得起地下管網,其次是建好了有沒有錢來支撐運營。
  萬敏表示,地下管網持續投入下去,累積起來是相當大的數字,所以出現了一些地方如果財政支持配套不夠的話,乾脆建好了不用,因為用得越多虧損越大。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地上與地下的投入比例應為4:6至3:7,地下的投入比地上要多得多。但在中國,這個數字遠未達到,百萬級以下的新城幾乎都沒有管廊。萬敏認為,利川的情況在全國的三四線城市非常普遍: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欠賬還沒還,這幾年新城鎮的建設又開始了。
  危機:城市“血管”老化失修
  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剛剛用了兩年的時間對全國大中城市的地下管網做了詳細的測繪調研,這也是建國以來中國第一次對城市地下管線進行摸底,這一次摸底讓委員會的劉克會十分擔憂。
  劉克會說,地下管線相當於城市的血管,但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城市“血管”不僅超期服役,而且沒錢進行維護。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我國地下管線已達到148萬公里。而劉克會在調研中發現,全國沒有一個城市能拿出一份精確的地下管網圖。去年的青島爆燃事故,今年的蘭州水危機事件,市政管線和石化管線交叉建設,各自為政,誰都拿不出精確的管線圖紙。
  劉克會介紹,這裡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美國組建了地下管線聯盟,要求所有相關機構合作,繪製精確的地下管網圖,美國各州成立了“811”一呼通中心,和火警電話同等重要,施工方只要撥打811,就能拿到準確的管網圖,由此減少了管網事故。
  (本報戰略合作伙伴央視財經頻道供稿)
  (原標題:圖文:中國城市潛伏“血管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30iamxd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